最近,一曲名為《大展鴻圖》的說唱歌曲以燎原之勢席卷了中文互聯網。從抖音、Bilibili等短視頻平臺上的魔性舞蹈挑戰,到K-pop(韓國流行音樂)偶像飯制混剪的背景音樂,再到畢業季、節慶日里人們互道祝福的流行語,這首歌幾乎無處不在,完成了從一首歌曲到一種文化現象的驚人躍遷。
然而,若將其簡單歸為又一首轉瞬即逝的“口水歌”,未免失之偏頗。它的成功是偶然的流量狂歡,還是深層社會文化心理的必然反映?其歌詞與MV中所展現的“土”與“潮”、“炫富”與“自信”之間,究竟蘊藏著怎樣的文化張力?本文試對此進行系統性的深度解碼。
一:歌曲的“硬實力”——魔性旋律與文化符號的巧妙融合
一首作品能夠流行,其自身的“硬實力”是根本。《大展鴻圖》的成功,首先源于其在音樂與視覺上構建了一個既有全球通行證、又有鮮明地方根基的獨特美學體系。
音樂性的“全球殼”與“地方核”
歌曲在音樂風格上采用了被樂迷戲稱為“攬式孟菲斯”(LaoLao-style Memphis Rap)的創新融合。它巧妙地借用了美式孟菲斯說唱強勁洗腦的Trap節奏和低音采樣,這層“全球流行的外殼”使其具備了跨越文化門檻的潛力,讓任何語境下的聽眾都能迅速捕捉到其強烈的律動感。
然而,其真正的靈魂在于“地方文化內核”的注入。歌曲大膽地雜糅了粵語、閩南語、客家話等多種方言,并創造性地采樣了粵劇名曲《帝女花》的經典旋律。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沒有產生違和感,反而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“土潮”(Tacky & Trendy)美學——既有來自街頭的原始粗糲,又有植根于嶺南水土的文化底蘊。這種“土”是煙火氣,“潮”是國際范,二者的結合使其具備了獨一無二的辨識度。